真实与想象:从电影《封神》看神话史诗的现代讲述|案例精选

真实与想象:从电影《封神》看神话史诗的现代讲述|案例精选

2023-08-08 22:00

发布于:河北省

广

Ruier

《封神》 |神话史诗|电影改编

2013年开始筹备,2014年正式立项,2018年投入拍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这部历时十年的电影作品 打破重重阻碍,终于在2023年7月20日登上大荧幕。在电影上映前,国内尚未出现一部令大众满意的 神话史诗大片,而《封神演义》这类历史神话的多次改编也并未出现出圈的作品,导致《封神》在前期并没有被观众所看好。然而,猫眼票房数据显示:截止8月6日,《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上映18天,总票房突破16亿,累计3683.3万人次观影,猫眼购票评分9.4,口碑一路走高。

图片来自@电影封神第一部官方微博

人民文娱评论《封神第一部》是 中式美学与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双向奔赴,但同样有批评者称该电影为“低配版指环王”,对其中的选角、改编、特效等各方面提出了许多质疑。电影《封神》究竟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何面临口碑 两极分化的情况?从电影《封神》中能否感受神话史诗的全新魅力,对未来神话电影的改编创作提供发展思路?

图片来自微博@人民文娱

可圈可点:电影《封神》的升级焕新

1. 挖掘人性特点,增强角色饱满度

《封神演义》原著中存在诸多的故事,但其中叙事难免聚焦宏大叙事,造成许多人物过于扁平,缺乏人性的魅力。而电影《封神》在历史逻辑与文学逻辑中找到了 人性的落点,将姬发的觉醒、殷寿的贪欲、姬昌的仁爱等人物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原著中的商纣王突出了沉湎美色、穷兵黩武、昏庸荒淫的一面,在电影《封神》中,开头殷寿便以英雄的征伐战士的形象呈现,而后又精心谋划弑父、展现了一个心狠手辣、精明能干、雄心霸略的野心家形象,突出了角色内心复杂的 情感和性格矛盾,更契合真实历史人物的形象。

图片来自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作为另一种父亲形象的姬昌,他同样拥有着 多重性格塑造。在面对雷震子的出生时,姬昌不顾他人的反对,无条件的接纳孩子,认为其所受教诲才能决定善恶。而在牢狱中,姬昌也并没有指责姬发,更是语重心长的告诉姬发:“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将姬发引向了 独立人格的道路。在表演艺术家李雪健老师的演技加持下,无论是仁慈通达的父亲、仁爱为民的诸侯还是忍辱负重的阶下囚,姬昌在《封神》电影的改编下,重新续写了兵荒马乱时代的父子情,引发许多观众的 情感共鸣

图片来自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2. 重构故事线,呈现新视角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封神演义作为蓝本,将许多人物的故事线进行合并,以西伯侯次子姬发的视角展开,讲述了其少年英雄的成长和蜕变史。在原著中,姬发到全书中间篇幅才正式登场,并非是其中的核心人物,而为了更好的串联电影的历史感,编剧们大胆做出了 “质子旅”的故事设定,将姬发塑造成留在朝歌的质子,从而突出姬发的觉醒和变化。

图片来自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在推出第一版的故事梗概后,导演和编剧在市场上进行了相关的抽样调研,然而调研却发现,许多年轻人对“封神榜”的认知较为模糊,对原著中的故事并不了解。为了平衡电影的商业性与历史感,编剧决定将同类型的人物进行合并,以 简单、鲜明的类型化叙事呈现,于是黄飞虎反出朝歌远赴西岐的故事情节便合并在了姬发身上。历史上的奇幻电影大多以情感、战争、冒险为题材,鲜少看到历史朝代的 兴衰更替。面对《封神演义》这部人物众多、线索复杂的原著,《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努力用全新的视角重构故事线,重新演绎三千前的经典故事......

3. 实景专业化,提升画面水准

场地搭建方面,《封神》创作者抛弃了许多特效手段,在青岛东方影都的500亩海边空地上进行了前期的工程建设,尽力还原商朝的真实场景。如历时四个半月才搭建完成的龙德殿便采用了传统的浮雕、泥雕等,用无数的细节填满宫殿空间,尽显 商朝的奢靡。除此之外,为了拍摄上古时代的自然风光,剧组在前期走访了20多个省份,获取植物标本,将局部的苔藓带回来进行同步培养,选择在一万平方米的摄影棚中搭建秘境的原始森林,凸显原始森林的真实感。在 道具制作方面,《封神》更是邀请了许多专业的工匠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在尊重的历史的前提下,尽可能还原商朝的器具特点,如其中的图腾纹饰、历史文物等,展现对神话史诗的尊重。《封神》电影的出圈,离不开创作者对电影画面的专业化要求,离不开长期的历史沉淀,值得电影行业借鉴和思考。

图片来自@电影封神第一部官方微博

艰难成长:电影《封神》的话题争议

“小说《封神演义》的故事,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各自的想象。”不可否认,改编电影《封神》填补了国内神话史诗电影的“空白”,在许多方面值得称道,但电影作为一项艺术,终究掺杂了许多主观因素。一部电影的史诗传奇,需要经过多重的考验,《封神》也在 观众的多方审视下,融合了不同的观影意见,引发了激烈的话题争议。

1. 故事改编的合理性

许多观众认为这类电影依靠《封神演义》神话故事作为背景,改编并非难事。然而中国传统神话作为一种全民共享的文化资源,许多人都可以参与创作和改编,导致市场上神话IP改编的作品 鱼龙混杂,混淆了观众对于 “神话史诗”的定义,从而引发激烈的改编讨论。

图片来自@电影封神第一部官方微博

在《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故事以多条主线同步进行,开头便花大篇幅描述了商纣王英勇征伐的形象,而其中多次穿插着姬发的少年觉醒变化以及西伯侯姬昌的父亲形象,影片最后以姬发骑马返回西岐的故事作为结尾,点名了本次影片的主题。电影呈现的多视角容易让观众在多情节中 反复横跳,难以抓住主线,在故事的转折上 略显生硬和直白,导致影片的叙述陷入不清晰的尴尬局面。商纣王、姜子牙、姬发、姬昌,多重人物的多层叙事,不禁让观众发出疑问: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主角呢?

图片来自@电影封神第一部官方微博

2. 宣传策略的专业性

一部电影在上映前,专业的宣发模式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容易影响电影的传播力和知名度。在经历几年的宣发停滞后,在今年五月下旬,宣传方正式启动宣发工作,刻画了许多封神训练营的故事,后围绕知名演员费翔、李雪健等展开宣传,并在6月6日宣布定档。然而定档海报一经发出,便引发了观众的群嘲,其封面设计的美学性和故事性让许多观众拉回到了过去封神IP改编失败的年代,难以满足观众的 审美需求,使观众心中留下了 “视觉烂片”的刻板印象。

图片来自@电影封神第一部官方微博

在瞬息万变的电影市场,观众的喜好和要求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封神》的宣发团队尚未及时跟上影视热点,调整宣发策略,仍然按部就班的从内容、演员等日常的影视维度进行宣传,甚至被网友质疑利用“卖惨”的方式宣传电影,出现了 “大部队跟不上自来水”的宣发情况。《封神》在前期错过了许多宣传 黄金时期,引发观众对宣传团队的争议,使《封神第一部》的票房和口碑出现先抑后扬的市场表现。

图片来自微博

改编电影: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思考

理论学家福柯曾说:“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时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时代。”哪吒、姜子牙、杨戬等神话人物的形象和特点已在传承中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因此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改编电影更应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 跳脱出这一固定框架,填补神话故事中的“空白”,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为其赋予新生命。

1. 神话内核:重塑古代神话传奇

神话史诗往往取材自古老的神话故事,以宏大的叙事方式和庄重的画面风格来讲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英雄角色,形成华夏多民族的集体记忆。学者于帆认为:“神话史诗类型对文化资源在内容、风格、主题上匹配度要求较高。而华夏民族没有产生与希腊、巴比伦、印度对应的史诗题材,造成了向影视媒介化转向的困境。”

图片来自@电影封神第一部官方微博

国内历史上的奇幻电影多以冒险、爱情、战争、动作等方式进行杂糅,放弃了神话史诗的叙事逻辑,呈现 类型融合的趋势。在这样的市场现状下,《封神》创作者尝试把握“神话史诗”的基本特征,在许多“封神”中选择了姬发作为第一部的主人公,以姬发的成长觉醒引领观众走进这场时代风暴,重新挖掘“封神”文化资源,将虚构与史诗同构,从而赋予观众以丰富的想象。正如《封神》导演乌尔善所说:“神话故事是历经几千年被一个民族认可的故事,在每个时代都会被重新表达它会对我们当代的生活有影响。”中国神话故事的影视改编应始终坚守神话底蕴, 建立成熟完善的神话故事谱系,符合神话中的角色性格、叙事风格和历史逻辑,结合当代 文化发展流变进行适当改编,形成统一的IP改编风格,从而赋予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全新生命力。

2. 电影工业:带动整体升级

在1918年,美国政府首次提出了 电影工业(Film Industry)的概念,支持美国电影产业,带动了好莱坞等电影工业的发展。学者丁亚平认为“电影工业化”是指电影的策划、制作、发行、放映、后产品开发、投融资等全流程都要从标准化、流程化和系统化等入手来推动电影产业的标准。目前我国已初步搭建起了工业化体系,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仍然存在 过度追求电影炫技、盲目追求大制作、工业化体系尚未成型等问题。

图片来自@电影封神第一部官方微博

马诺维奇称:“计算机时代的视觉文化在外观上是电影式的,在材料上是数字的,在逻辑上是与计算机有关的(软件驱动)。”对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改编,电影创作者难以忽视电影工业化的时代浪潮,应不断追求制作标准化的持续升级和美学场景的深化打造,在 内容层面推进神话故事创新改编,在 产业层面攻克特效等技术难点,建立国际技术标准,从而兼顾电影的商业化需求和艺术性理念,带动电影产业整体发展。

3. 民族情绪:激发民族自豪和文化认同

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创新,人类起源神话、动植物发展神话、灾难与战争神话等多种神话类型构成了中华民族多样的神话表达文化,成为民族发展史上的文化信念和前进动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改编熔铸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表达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具有多方面的表现。首先,神话故事的影视化改编拥有着对中华民族 共同祖先的追忆和表达,如盘古、女娲、夏禹等神话人物在我国民族神话中广为流传,使各民族在影视作品中追忆共同的祖先故事,形成了强有力的 群体凝聚力。其次,神话故事的影视化IP实现了传统文化符号的 建构与创新,塑造出一系列具有 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和场景氛围,塑造着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如创造国产动画电影票房记录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改编过程中,遵循传统儒家忠孝观念,大胆融入时代元素,而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叛精神更是传递出了中华民族倔强正义的精神,升华了“家国情怀”、“顽强奋斗”等文化认同,从而让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在民族自信中重新焕发生机。

图片来自《哪吒之魔童降世》

在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导演将战争、动作等冲突场景设置在自然景观中如姬发与饕餮在原始森林中的追赶作战,最终坠入黄果树瀑布,殷寿在漫天冰雪中征讨反商的冀州侯苏护......电影有意将华夏民族的 主体意识融入美学场景中,而观众也能从画面中感知“华夏文化”, 感动于祖国的山河壮丽与历史底蕴,从中自觉建构起集体记忆和文化自信。

如果说《流浪地球》系列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那么《封神》的电影质感也同样探索出了中国奇幻电影的另一种玩法。《封神》在十年中艰难成长,破土而出,尽管它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但观众们依然看到了电影背后的诚意。因此,在未来, 多给国产奇幻电影一点包容,多给电影工业一些希望,我们期待:神话史诗题材的电影能为电影行业 树立新标杆,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魅力。

参考资料

[1]于帆.《封神第一部》:神话史诗的本土探索[J/OL].电影艺术:1-5[2023-08-06].

[2]萧兵.再论《封神演义》与拟史诗——兼论中国式史诗发育不全的原因.明清小说研究,1989(4):29

[3]王宪昭.神话中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4-09(004).

[4]https://mp.weixin.qq.com/s/Pe-wSl1bAfWxDqFxBMV1QA

[5]https://mp.weixin.qq.com/s/rn7cIxiLzlzIYt-z1OYNJA

陈芮洁 文字

图源自网络,侵删|图片

姚皓文编辑

刘晓英 麦颖茵 责任编辑

END

往期精彩推荐

‍ ‍

如何争取并留下“上帝” ——读《服务营销》有感|读书笔记

奈雪送“刮刮乐”,喜茶发布中式灵感字体,餐饮品牌如何创新营销玩法 | 一周案例

“搭子”社交盛行,当代年轻人的情感价值如何挖掘?|品牌与公共传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03-26 07:24 点击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