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立: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所作的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是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系统阐明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就做好金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着重强调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建设银行作为党领导下的大型国有金融企业,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切实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银行作出的增强“三个能力”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以新金融实践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助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积极贡献力量。

  一、深刻领悟习近平经济思想核心要义,恪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既是政治要求,也是实践要求。

  (一)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永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提出要求:“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自建设银行成立之初,“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就已融入建行人的血脉灵魂,外化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奋进的蓬勃动力,不断推动金融“国家队”更好履行职责使命。

  坚持政治性,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建设银行作为党领导下的大型国有金融企业,必须从“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确保政治方向不出现丝毫偏差。要努力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确保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得到坚决贯彻执行,努力将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效能。

  突出人民性,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良性善治的金融可以成为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动能。国有金融企业要从“人民至上”的高度准确把握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明白各项事业为了谁、依靠谁,不断提升服务的精神境界。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业务增长点聚焦在化解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上,发挥金融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实现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强化党建引领,护航高质量发展。没有离开政治的业务,也没有离开业务的政治。国有上市金融企业必须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公司治理和业务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全环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行,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切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在“党建入章”的基础上,持续完善配套制度,进一步优化党委议事规则。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真抓实干为基层减负赋能。

  (二)牢记初心使命,增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建设银行始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主责主业,彰显金融本色。只有全面理解“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的辩证关系,真正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出发,更好发挥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才能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流转,同时得到长期稳定回报,最终实现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共生共荣。要紧扣时代脉搏、紧跟市场变化,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运用到新金融实践的方方面面,以大局意识、系统观念和统筹能力有效均衡政治责任、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实现银行的商业价值与社会功能有机统一。

  强化能力支撑,擦亮专业底色。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是党中央对金融工作提出的三大任务。新时代,国有银行发挥好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专业优势,必须建立在自身能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理念、新技术的基础上。要以金融科技为抓手,积极转变思维、提升能力、培育生态,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驱动银行传统商业模式向平台生态模式转变,真正发挥金融稳定器、市场风向标的作用。

  坚持守正创新,提升改革成色。传统银行不可能再走外延式扩张的老路,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探索、新做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健全风控体系,以创新为先导、从绿色找出路、向科技要效益、以开放谋共赢,切实将改革推向纵深。

  (三)不断增强“三个能力”,推动改革发展适应新时代要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银行成立60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建行“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建设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这为建设银行把握新时代、适应新常态、履行新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

  增强服务国家建设能力,展现服务实体经济的大行担当。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要充分依托全牌照、多功能的集团化经营优势,扎实服务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全力支持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助力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增强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压舱石”作用。越在形势复杂的时候,越要重视风险防控。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把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作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既要心中有数,又要手中有方,支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拓展服务实体经济的开放思维。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开放的中国需要高质量开放的金融。作为参与国际市场的重要主体,建设银行要在开放合作中优化业务结构、加强产品创新、提升全球竞争能力,积极投身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全力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金融,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予金融业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建设银行因时因势而变,跳出金融做金融,开展兼具科技性、普惠性、共享化的新金融行动,为新形势下探索服务实体经济新模式进行大胆尝试和生动实践。

  (一)促进理念升级,从服务少数人到服务大多数人

  传统金融遵循“二八”定律,即八成的经营收入来自两成的客户,这就反映了金融机构资源配置偏好走向。占据客户总数八成的小企业、个体户以及中低收入群体的迫切资金需求,往往难以被传统金融很好满足。建设银行秉承“人民至上”的新金融逻辑,以“服务大多数而不是少数人”为原则,贯彻中央精神、顺应时代趋势、回应人民期盼、满足人民需求。

  新金融不只体现在以“双小”(小行业、小企业)承接“双大”(大行业、大企业),引金融活水精准滴灌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体现在立足整体布局和均衡配置,重修金融“水利工程”。建设银行率先推出住房租赁战略,倡导“长租即长住,长住即安家”的新住房理念,助力新市民安居乐业。积极推动普惠金融战略,用数字手段把金融活水引流到田间阡陌,为小微客群提供全生命周期信贷服务。深入实施金融科技战略,联结起更多维的场景应用,让社会网格里更多的“神经末梢”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滋养。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铺设近50万个“裕农通”服务点惠及广大农民。着力打造“劳动者港湾”,向户外工作者及社会公众开放共享资源……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耦合剂”功能,推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不断涵养宜业“生态雨林”,显现出水清岸绿的金融“水系”。

  (二)推动技术变革,以科技创新重塑金融服务模式

  数字经济下产业发展的转型和消费习惯的转变,使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需求有了本质变化。建设银行打破传统思维,主动寻求变革,促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不断满足实体经济对更高层次金融产品和更高效率金融服务的需求。2018年,正式发布《建设银行金融科技战略规划》,以“新一代核心系统”为依托,实施金融科技TOP+战略,强化技术创新和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推进分布式架构转型和业务、技术、数据“三大中台”建设,持续强化金融科技能力为业务发展赋能。“十四五”期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发布《数字建行建设规划(2022-2025年)》,完成集团未来几年数字化转型路径设计。

  (三)谋求价值共享,以平台经营打造开放金融生态

  银行本身就是一个大平台,以开放为核心、以共享为本质、以合作为模式的平台化经营,促进从封闭金融体系的主要参与者转变为开放金融生态的超级合作者。对外,赋能外部生态,打通私域流量和资源天花板,搭建平台连接用户、聚合需求、融合场景,促成平台共建、价值共享。如“建行生活”通过接入非金融高频生活类场景,依托流量助力商户经营,支持政府消费券发放,合作打造“低碳出行”“美丽乡村”等平台场景,形成用户、商户、政府共赢局面;与全国多数省级政府展开智慧政务建设合作,1.4万多个网点化身为“百姓身边的政务大厅”;深化政企银合作,搭建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为政府提供有效市场监管工具;向同业输出系统建设和风控技术,推动场景共建、技术共享和成果共用。对内,改革条块分割、科层架构的管理体制,打破各部门、各条线边界,分层级释放数字能力方便全行使用,以企业级战略协同支撑企业级平台运营。“建行生活”与“惠懂你”衔接,形成“生活+生意”场景融合,提供“可见即可贷”的便捷融资服务;植根于三农领域的“裕农通”通过不断叠加新场景,打造出“金融服务+智慧村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内部生态的重构与优化,以更加一体化、综合化的服务方案,更加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和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加快绿色转型,以低碳理念支撑可持续发展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就必须从根本上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生产方式变革,这些都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作为银行业“主力军”,新金融天然蕴含“绿色因子”,建设银行在引领绿色发展理念、支持经济和产业转型、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实现等方面重任在肩、义不容辞。秉持绿色发展大局观,确定绿色金融战略,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融入贷前、贷中、贷后信贷全流程管理,在授信环节实施“一票否决制”,在信用评级中强化环境与社会要素,探索构建ESG评价体系;有序推进重点领域气候转型风险压力测试,为系统性应对环境与气候风险提供有力支持;倡导践行绿色低碳运营理念,制定碳足迹管理目标,稳步推进“零碳”试点工作,努力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三、紧跟国家经济工作战略部署,以新金融实践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近年来,建设银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展新金融实践、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宗旨始终保持不变,服务国家建设的职责使命始终保持不变,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初心情怀始终保持不变。随着新金融实践质效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内涵全面深化,服务能级显著提升,服务方式更加多元,服务实体经济成绩不断凸显。

  (一)服务重点建设,大力浇筑实体经济根基

  积极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坚持将做好制造业金融服务作为重要着力点,印发《中国建设银行“十四五”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积极布局。截至目前,基础设施领域贷款余额突破5万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近7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超9000亿元,累计为近10万户供应链条客户提供超8000亿元融资支持。

  扎实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人民币对公贷款余额近5万亿元。有序推进雄安新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新时代中部地区及新疆等区域业务发展。支持中部、西部、东北等其他地区因地制宜,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大力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将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点行业纳入优先支持行业管理,给予差别化信贷政策、审批政策和资源保障等支持。新型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超1000亿元,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县城城镇化补短板等新型城镇化贷款余额超1800亿元,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相关行业贷款余额超1.8万亿元。

  稳步推进国际业务发展。“建行全球撮合家”平台已服务33个国家和地区、万余家境内外企业,助力全球产业链稳定与国际贸易畅通。创新跨境支付、“跨境快贷”、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等产品。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区域一体化,打造中欧班列“物流数字化平台”。积极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正式成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港币代理结算银行,截至9月末,英国人民币清算行清算量突破72万亿元。

  有序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针对电力、交通运输,钢铁等重点行业及环境敏感行业,细分授信政策,有序推动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拓展绿色行业客户,绿色贷款余额2.60万亿元。不断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和模式创新,通过绿色供应链模式在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精耕细作,提高产业链流通效率。通过碳排放配额质押增信,助力电力企业加快节能技改升级。开展“碳汇质押融资”业务,畅通碳汇资源与林业产业正向循环。

  (二)输送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各类市场主体

  持续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下沉。持续加强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创新,“小微快贷”“善贷”“惠懂你”等新模式、新平台效能不断释放,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客群服务下沉,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近2.3亿元,普惠金融贷款客户超240万户,助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实体经济市场活力。

  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支持专精特新和科创型中小企业,与864户工信部发布的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合作,贷款余额超260亿元。率先打造“不看砖头看专利”的“技术流”信用评价体系,覆盖27.7万家高新企业。“创业者港湾”为9000余家入湾企业融智融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近9000亿元。

  加大减费让利等惠企纾困力度。坚决扛起国有大行使命担当,服务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23条措施和有关配套政策,提供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与各类市场主体共克时艰。2021年,新发非贴贷款利率为4.33%,较上年同期下降5个基点,收费减免超370亿元,累计为超33万户普惠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延期支持。足额满足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金融需求,向防疫和防汛企业投放专项优惠贷款近47亿元。

  (三)惠及社会民生,聚力建设美好生活

  推进智慧政务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累计与29个省级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参与政务服务、监管平台及应用场景建设,助力数字政府建设。实现1.4万余个网点政务服务功能全覆盖,可办理、预约、查询政务服务事项超过7000个。同业首创网点智慧柜员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模式,实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覆盖,涵盖各类政务场景事项1593项。加强数字化基层治理服务场景建设,推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农村产权交易及智慧村务综合服务平台。持续深化政银融合,“政融支付”场景不断丰富,上线便民缴费项目超过1.2万个。

  推动租购并举构建美好家园。党的十九大正式确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五年来建设银行坚定贯彻“房住不炒”定位,稳步推进住房租赁战略。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覆盖全国96%的地级及以上行政区;开业运营204个“CCB建融家园”长租社区;在全国对接超300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保租房APP在超200个城市上线运行;试点首批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上市交易,获批设立住房租赁基金,增加市场化长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助力百姓住有所居。

  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积极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加大涉农贷款支持力度,涉农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脱贫地区各项贷款余额超7000亿元。打造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系,形成“1211”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系,即一个“建行裕农通”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线上“裕农快贷”产品包和线下“乡村振兴贷”两大涉农信贷产品包、一系列涉农专业化生态场景以及一套涉农金融数字化风控体系。积极发挥金融科技优势,推广优化农村三资监管系统、集体产权交易系统,不断叠加“建行裕农通”新场景,围绕农民社交、消费帮扶、乡村培训等建设“裕农朋友圈”“裕农优品”“裕农学堂”系列场景。

  (四)强化风险防控,严守金融安全底线

  扎实做好资产质量主动管控。按照“主动管控、加快处置、协调有序”的策略,加强高风险领域管理,持续提升不良贷款经营处置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强化全流程管控,确保资产质量核心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强化拨备精细化管理,“两提升两突破”不良资产处置攻坚行动取得实效。

  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持续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风险治理体系,强化集团一体化风险协同管控,夯实业务经营、风险合规、审计“三道防线”,强化重大风险防范基础能力,夯实风险监测预警基础能力,推动智能风控体系拓维升级。依托金融科技优势搭建平台赋能中小金融机构,共建风险防控生态圈。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对房地产、重点区域政府债务、国际金融市场、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风险领域,前瞻预判潜在风险,开展全面风险排查。完善分支机构风险画像,加强区域风险差别化管理。加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以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参与房地产风险化解处置。

  不断强化内控合规管理。将巡视、审计和监管检查的整改工作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强化与监管部门的沟通汇报。夯实反洗钱、员工管理、案件防控和境外机构合规管理基础。推动业务合规和行为合规,厚植“全员主动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的合规文化。

  (田国立 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4-12-29 11:41 点击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