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精准施策推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10月9日,记者从盐城市有关部门获悉,2022年“金秋招聘月”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专场招聘会落下帷幕,现场132家企业提供岗位4486个,线上线下对接互动达2000多人次。招聘会上,该市人社部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解答、就业信息指引等就业指导服务,这是该市精准施策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服务的举措之一。
近年来,盐城市把高校毕业生来盐留盐就业创业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人才强链”行动的重中之重,力推“产业、人才”双链融合,致力构筑高校毕业生“近悦远来、纷至沓来”的良好生态。为精准服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今年7月以来,该市大力推进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以实名制调查服务为支撑,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服务对接、加大岗位供给,不断织密就业精准帮扶网,千方百计为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营造就业创业良好生态。截至目前,该市已在全省率先实现实名登记调查和提供就业服务“两个100%”;落实盐城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9223人,目前就业率已达80%。
配备就业服务专员,精准开展实名登记
该市专门召开全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工作推进会,全面分解细化工作措施,制定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工作机制,通过上门走访、电话核实、数据比对等方式对2022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制调查,逐人核实就业信息,摸清就业状况、求职意向、服务需求等。
为确保政策知晓率、联系覆盖率和信息精准度,该市在网站、公众号、楼宇广告屏投放“求职有道”系列短视频;印制并发放就业创业服务手册12000多本;依托“盐城人社”微信公众号、“盐城人才网”“就业之窗”等服务平台,加大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同时,对“三无”人员(无户籍地址、无常住地址、无联系方式),一对一配备就业(人社)服务专员,采取入户走访方式,逐一摸排,做到人员信息底数清、情况明,为开展后续就业创业服务提供信息支撑。
一人一档一策,量身订制帮扶清单
在实名制调查的基础上,该市针对有就业意愿、有创业意向、暂无就业意愿等不同情况,分类统计,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指导、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等“一人一档一策”量体裁衣式就业创业服务,并制作实名制台账,开展逐人对账服务,确保做到服务不漏一人,政策应落尽落。重点实施“131服务”(对有就业意愿的提供至少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15360人次。对有就业意愿的,专门邀请求职培训专家到盐城授课,以实况模拟、技巧讲解、心理疏导等方式,进行求职培训;帮助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提升高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实现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的精准配备。对有创业意向的,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经验浅、创业能力低、抵抗失败风险能力弱等问题,邀请创业指导专家开展创业培训,并落实好创业扶持政策,目前共举行“筑梦未来、创响盐城”创业沙龙活动16场次,惠及大学生540多人次。对有就业见习需求的,搭建见习基地与毕业生联系平台,积极开发就业见习岗位9291个,为毕业生实现就业积累经验。针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较长时间未就业等有特殊困难的未就业毕业生,确实难以市场就业的,通过公益性岗位优先予以安置就业。同时,为确保帮扶服务及时准确,该市加强跟踪服务,定期对暂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回访,动态掌握就业状况和就业需求,实时更新服务清单,及时跟进服务。
“线上+线下”招聘,高频搭建就业平台
持续拓宽就业渠道,深挖岗位供给,广泛征集各类优质企业的就业见习岗位,常态化发布招聘信息。在此基础上,积极统筹各方各地力量,搭建“多频次、小规模、特色化”的现场招聘、网络招聘和直播招聘‘三位一体’的招聘服务平台。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期间,举办了“金秋招聘月”“就业服务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系列化招聘活动,持续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线上+线下”招聘,确保网上招聘不“打烊”,线下招聘周周有。招聘活动前,提前一周线上发布“招聘邀请函”,在江苏智慧就业云、盐城人社局官网、公众号、人力资源市场大厅等平台投放活动海报,在市区重点区位楼宇电梯电子屏和户外大屏同步进行宣传推介,向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求职群体精准推送活动信息,累计发送短信息7万多条,招聘活动呈现出供需高效匹配、“双向奔赴”的良好氛围。仅在国庆7天假期内,盐城市县就联袂举办高校毕业生系列招聘活动36场,共1000多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近2万个,国庆当天就有272家重点企业与537名高校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
据介绍,下一步盐城市将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一步充分挖掘岗位资源,组建职业指导师队伍,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创优具有盐城温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品牌,为高校学子来盐留盐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营造更加高效优质的环境,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