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到底是什么?我们采访了几位记者…
11月8日,记者节。
这一天,记者终于可以记起自己,把镜头对准自己。
记者节,听记者们来说说自己最难忘的采访经历。对这群工作在新闻一线的记者而言,新闻,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记者,又到底是什么?
记者
是“从地上长出来”的人
又到了新闻工作者丰收的季节!
不信,你瞅,遍地都是!
01
记者
是需要“保持清醒”的“记录者”
讲述 | 林波 浙东采编室记者 成为记者的第十年
记者,记着,我觉得这两个词很棒。大家都说记者,是耳目喉舌,是桥梁,是纽带。记者是需要“保持清醒”的“记录者” ,“记着”,怎么“记”,“记”什么,这些都是我学习路上的重要内容。
做记者十年,最难忘的一次采访是2021年台风“烟花”登陆之后,自己第一次“正儿八经”做直播。那时候第一次深刻感受到融媒体时代,记者也需要不断转型,不仅需要写、拍等基本职业素养,还需要适应时代的变迁,会拍摄、会剪辑、会出镜。
当记者的这些年来,“变”了很多,例如上升的体重、减少的发量、变黑的眼圈等。当然,这些也不仅仅是因为工作,更多的是时间给予的自然成长。虽然“变”了很多,但有些“信念”始终未变,我很喜欢现在“心宽体胖”的自己。
02
记者
是一个影响他人的职业
讲述 | 张斌 浙中采编室记者 成为记者的第七年
进入中新社开展新闻采编工作这些年,经历过许多重大报道、突发事件报道,许多瞬间都令我印象深刻。相比过往的辉煌时刻,我觉得那些令人失落的瞬间、令人愧疚的瞬间,反倒更令我难以忘怀。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成功约访一位浙江知名的民营企业家,做足了功课和准备。万万没想到,采访当天,我记错了采访时间,赶到采访现场已经晚了半小时。见面那一刻,我非常难为情,对于企业家而言,时间更意味着金钱,给采访对象造成了麻烦,真的过意不去。没想到,这位年长我许多的企业家包容了我的错误,后来采访也顺利进行。这件事过去了七年,始终让我难忘,不仅对我而言是一个警醒,更多在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包容他人的人。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时代,新闻已经和我们学习时的专业定义相去甚远。对我而言,如今新闻的本质在于信任。作为记者,应该思考如何对待读者的信任,因为,新闻产品,无论好坏,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我希望这一影响是正向的,这也是我从业的目标。能够从事一个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行业,是莫大的幸福,愿不忘初心,保持谨慎,踏实前行。
03
记者
让我的“世界”愈发五彩斑斓
讲述 | 张煜欢 国际传播采编室记者 成为记者的第七年
记者是带着放大镜,感知、探索、理解一个全新的世界。对这份职业来说,难忘的瞬间似乎总是在持续“更新”。但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仍是四年前新冠疫情暴发,浙江在大年初一派出第一支援鄂医疗队,那些对于“未知”却依然无畏向前的人,那位与我拥抱的同龄护士婷婷,一张张面孔定格下名为“勇敢”的瞬间。至此我对于医护职业也有了更新的认识。
从实习生到见习记者,再到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随着我们采访的“人”越来越多,见过的“世界”愈发五彩斑斓,渐渐可以理解一个更为丰满的立体的社会。在这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学会平衡好感性与理性,照见一个更为成熟、稳重的自己。有时也会觉得初出茅庐的自己好像比现在更“勇”一点,当然无论如何,时间沉淀下了更好的我们。
04
记者
意味着无数个难忘瞬间
讲述 | 郭其钰 要闻采编室记者 成为记者的第六年
新闻是历史的底稿。记者因为职业的缘故,有机会坐在历史的前排,观看并记录一幕幕重要画面,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做记者越久,知道的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做记者多年,一直从事对台报道,印象最深的是台胞刘德文的故事。刘德文是台湾高雄一名里长,二十年前他开始加入义工组织,为从大陆来台湾的独居老兵提供帮助。在相处中老兵们和他产生了深厚感情,有人托他将骨灰带回大陆老家。后来这位老兵去世后,刘德文背着老人的骨灰几经辗转,跨越海峡完成了其夙愿。这件事传开后,越来越多老兵找到刘德文,将生命最后的归宿托付给他。刘德文将老兵们的骨灰坛一次次背在胸前,送他们魂归故里,他也被称为台湾老兵的“灵魂摆渡人”。
05
记者
让我感受世间不一样的爱
讲述 | 项菁 浙东采编室记者 成为记者的第六年
我和我的先生是记者夫妻档,一个主打文字、一个主打电视。对于我们来说,新闻是双方结识、结缘的桥梁,也是生活和工作中得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纽带。2023年11月8日是我的第6个记者节,是我先生的第12个记者节,也是我们成为合法夫妻的三周年纪念日。相比之下,我先生从事新闻行业更久,是个抱有新闻理想的真男人,以下是他的原话:[我觉得新闻是社会的良心。对我而言,记者首先是一份职业,让我从小的武侠梦照进现实;其次是一种担当,记者对于公众代表着真相,我要做的就是不偏不倚地为人民立传、为时代画像;也更是一个信仰,是对新闻理想、社会公平正义的坚贞追求。]
做记者以来,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些平凡人的故事。印象比较深的是70岁台湾阿嬷陈树菊,她是2019年中华慈孝人物。陈树菊一家八口都靠父亲卖菜为生,但母亲因难产没钱救治去世,三弟也因治疗经费不足离世,陈树菊一人通过卖菜拼命挣钱,扛起家庭重担。日子很穷,陈树菊省吃俭用却大方捐款,到2019年为止已向慈善捐赠628万元人民币,大多用于儿童教育和孤儿救助。因为采访,我有机会和阿嬷面对面交流,听她讲述人生故事,真切感受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坚韧不拔和善良大爱。
06
记者
安放着我的乐此不疲
讲述 | 钱晨菲 国际传播采编室记者 成为记者的第六年
不长不短的采访生涯里,杭州富阳景山村是特别的。初识景山村,是浙江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彼时,我开始在浙江寻找“共富观察点”,以期通过见证一个个村庄的成长,看见浙江的探路成果。经过寻找,我把目光聚焦在景山村这个位于海拔500多米的大山上、底子薄弱、青壮年纷纷出走的小村庄。从第一次前往时泥泞不堪的盘山路,到如今的柏油路修到村中;从此前的村中没有年轻人,到现在的逐渐回归;从此前的产业“无人问津”,到如今的把客商“引进来”、让好风景和农产品“走出去”……起步走向共同富裕路上,景山村发生着诸多改变,作为记录者,我也通过融媒体报道让外界看见、关注、走进这个村庄,这便足矣。
07
记者
一个来自儿时的浪漫约定
讲述 | 董易鑫 浙中采编室记者 成为记者的第三年
小时候,我父亲的好朋友是一名记者。出去玩时,记者叔叔总会给我拍很多照片,也总能看到他采写的报道出现在在家里的报纸上,在那时就在心里种下了关于记者的小小种子。从憧憬记者到成为记者,也让我坚定的相信“心有所想必有所成”,对自己计划要做的每一件事情充满信心。
而这个职业给我带来最大的获得感是拥有了更多聆听的机会,可以听到各行各业、拥有丰富人生经历的人的肺腑之言。我很感恩能够一窥受访者“如金子般的成熟心态”,这不仅让我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也更懂得谦卑。年少时的我们常因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困惑、不解,当我采访到越来越多人时,我的思维更加开阔,任何人都不必被过去自己的一些失误而困住,也不必为将来还没发生的事情而停下,当我们一直走在路上,总没错的。无数受访者都折射出这一内容,我更加坚定地奔向期待的未来,不惧每一个未知的明天。
08
记者
有点酷,“挺好玩”
讲述 | 周健 浙南采编室记者 成为记者的第二年
这一年多以来,最印象深刻的是抗台报道,去舟山“追台风”的经历很刺激,第一次直击自然灾害的威力,也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奋战在救灾一线的武警官兵。
初中时看韩剧《匹诺曹》时,觉得成为记者也太酷了,也在其中看到媒体之责,重中之重,选择进入新闻行业可能也是受到了它的影响,对我而言,当“新闻民工”能遇到不同的事,碰见不同的人,还“挺好玩”。
09
记者
永远在记录,永远在出发
讲述 | 胡海英 新媒体策划推广部编辑 成为媒体人的第十二年
从业的这些年,最大的变化可能体现在体重上,长了20斤肉,算不算工伤?不过现在这个体重是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而且这个改变也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体重暴涨,我更关注自身的健康了,从一个运动小白,变成现在的健身爱好者,这些都是改变带来的好处。挺喜欢现在的自己,无论是健康状态,还是工作状态,都在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努力向好。
要说什么特征是记者的标配?可能很多人都会说发际线和黑眼圈,我觉得除了这些,颈椎病、大肚腩、干眼症、皮肤粗糙、失眠……很多亚健康的状态都是记者标配。在路上看见背双肩包,或者随时掏出电脑,打电话开口称呼某某老师的人,我会觉得这个人大概率是新闻人。
10
记者
就像一盒巧克力
讲述 | 周薇 新媒体采编室编辑 成为编辑的第九年
记者这个行业最迷人的地方,或许就是能够跟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期而遇。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而记者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采访对象是谁。
身为新闻行业的一名编辑,每天都有近百条发生在各地的新闻瀑布流式地在眼前略过……虽然没有在第一现场,但是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感受人性、接触世界,这份职业让我和这个世界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闻工作对我的意义,就是它让我看到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自己岗位上书写伟大的故事,让我想要和他们一样仰望天空的同时脚踏实地,我觉得是一种踏实的幸福。
谨以此,敬每一次乐此不疲的出发
敬每一幕直抵人心的报道
敬每一个白发不休的理想
记天下时事,传正义志者“我们”,将继续记录时代大变革
见证城市新发展,传递社会正能量
把更多的人间故事、众生梦想讲给大家听
节日快乐!
怀揣新闻梦想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