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人民网融记者团队的两会故事
人民网记者郑紫豪、许博在记者会和部长通道提问
人民网记者金洪花工作照登上《吉林日报》头版
“人民网记者许博、郑紫豪在部长通道和记者会提问了!”“记者金洪花的工作照片登上了吉林日报头版!”“记者李彤的两会札记被中国记协公众账号转载,阅读量10万+!”“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发了人民网记者罗旭的采访手记!”“朱一梵的记者手记被网络传播杂志公号转了!”这个春天,人民网两会融媒体记者报道团队,刚一亮相就让人惊艳。
报道两会十几个年头,今年首次以融媒体思路组队,人民网的记者团队不再有文字、摄影等分工,每一个记者都是全媒体上阵,直播连线、出镜采访、拍摄、写稿,高强度的工作锻造出一支提笔能写文章、拿起话筒能讲、对着镜头能说、精通“十八般兵器”的人才队伍。
这个团队也是活力绽放、青春逼人的。在人民网的官方微博上,网友纷纷驻足围观人民网记者团:“人民网的小哥哥、小姐姐们都好精神!”“果然是人民形象!人民气质!人民范儿!”
太拼了!“部长通道”和梅地亚记者会见真功
两会年年开,每年各不同。
对媒体而言,在报道内容上,每年会议关注的经济社会改革侧重点不同,这考验记者的专业素养;在报道方式和传播渠道上,比拼着各家媒体的创新能力。
以全国人大报道为例,四次全会的部长通道采访,平均每场10余位部长参与,时长最多超过1小时,时间紧、工作量大。编新闻要快、抓热点要准、拼传播要狠、前后配合要稳,一个环节掉链子,则可能功亏一篑。
“速记文字敲出来了,编新闻的同学自己拿哈”、“图片发回去了,请后方编辑收”、“领导在线等审稿呢,大家速度”、“稿子发了,微博微信尽快传播”、“推荐首页专区了”,……各司其职、查缺补位、一气呵成,是对现场采访的真实写照。
两会20场记者会,最多每天4场,梅地亚新闻中心的日程表被排得满满的。怎样让公众了解电视机里更真实的现场氛围、把专业信息换成接地气的百姓关注点,第一时间向外传递,是人民网直播团队时刻思考的事情。每次记者会前后的视频连线,对出镜记者都是自我挑战。会前要查阅大量资料:部委负责人履历、往年提问的相关问题、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会中要同步梳理现场问答情况,以便在会后视频直播连线时盘点相关信息。
年纪接近“90后”的几个姑娘们,拼的是脑力和体力,面对镜头时,她们言谈干练、睿智聪慧、仪态大方,而在摄像师打出“ok”了的手势后,有些人则疲惫地缓缓蹲下休息,前后判若两人。“两分钟,530字。”章斐然的喉咙在两会期间一直是哑的。
人民网记者朱一梵在现场跪着赶稿
两会没有“老记者”,靠得是做足功课、现场应变、咬牙坚持。政协组记者朱一梵2017年第一次跑两会,为适应全媒体报道任务,她在政协每场发布会前,都梳理每一位委员的履职状况及近5年来他们这对同一问题的观点。每一场小组讨论前,她会梳理重点委员的专业建树、往年提案及近期接受采访的主题,甚至研究他们喜欢哪种采访形式。正因为这样扎实的准备,在3月6日厉以宁、陈锡文、杨凯生、常振明、钱颖一五位委员把脉中国经济的新闻发布会上,朱一梵的现场连线顺畅、流利、信息量极大。谈到这次直播连线,朱一梵说:“当时我的脑海里,走马灯似的滚动着声音‘我说的内容有没有错’、‘我的发音准不准’、‘我的妆容有没有花’、‘我有微笑吗’‘我有没有挺胸抬头’等等。”发布会后,她又马不停蹄地找到安静的小角落,掏出手机,插上耳机,检查音视频是否合格。然后便一边迅速接上电脑回传后方,一边整理文字出稿。
太牛了!“十八般兵器”在手,工作激情澎湃
“融媒体给记者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多元身份的随时转换,这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全面掌握技能、快速出击,而做好这一切的基础是每一次采访、每一次直播连线前的苦练内功、做足功课。”人民网教科文部主任、政协采访组组长刘红介绍。
近年来,人民网大力推进融媒体发展,对记者的培养也全方位开展:提笔能写稿,放下电脑能拍照,拉到镜头前能主持,站在摄像机后能拍视频,无论是推拉摇移还是现场连线都不在话下。今年两会,上会记者对自己的“标配”也有很形象的描述——“身着冲锋衣、脚踏运动鞋,左手稳定器、右手麦克风、腰别WI-FI盒,脖挂照相机、包揣上网本……”
在刘红眼中,政协组的记者个个身怀绝技。赵艳红现场花絮细腻,出稿速度快。《两会部长通道媒体鏖战“人肉三脚架”占位不敢离开》——部长通道第一场刚结束,一篇现场感十足的花絮就已出炉,让人身临其境般感受部长通道的媒体大战。朱一梵见缝插针追采访,新闻发布会刚结束,坐在过道处的她立刻冲上,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通过时幸运地抢到了会后的“加时”提问:“如果我们给您打满分,您给自己打多少?”得到回复后,朱一梵也在第一时间发回稿件。
除了提升专业能力,融媒体时代也让每位记者内心的工作激情被极大激发出来。
3月4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预备会议和新闻发布会和同时举行。准备采访发布会的记者在代表们步入大会堂的过程中,积极争取采访,当天共采访到书记省长近10位、省部级干部10余位、各界名人20余位,传回采访视频27个,经过后方团队加班剪辑后,在次日全国人大会议开幕之前播出,成为人民网当日直播节目的一大亮点。
太感动了!背奶妈妈上会,男记者18小时连轴转
记者深夜排队占位时,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进行短暂休息。
每年两会,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动容,努力到使出全力、付出到感动自己。
“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融媒体时代体现得淋漓尽致。” 人民网财经部主任、人大采访组组长柴哲彬谈及这次上会深有感触。3月8日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但对两会女记者来说,这是异常忙碌的一天。上午10时,外长记者会;下午2时,部长通道采访;下午3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12点外长记者会才结束,12点30分,部长通道就要候场,这意味着记者们几乎没有时间吃饭。但此时此刻,记者团没有一个人喊饿,大家都一门心思沉浸在工作状态中。幸好人民网后方保障及时补位,专门为前方记者送去盒饭,小伙伴们匆匆忙忙在车上吃饭,然后便立马从梅地亚转场大会堂,因为大家知道,等待他们的又将是一场“硬仗”。
人民网记者刘然,宝宝刚刚半岁,正在哺乳期,仍坚持背奶跑会。对哺乳期妈妈来说,不能按时挤奶就可能面临乳腺堵塞、乳腺炎,痛苦非常人所想。所以哺乳期妈妈一般要保证每6小时吸奶一次,一次起码半小时。但在抢新闻的时刻,这样的时间设定显然难以保证。为了不耽误整个团队的效率,刘然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工作,克服无数困难:背着十余斤的采访设备,再加一套五六斤重的吸奶装备,负重采访;没有母婴室,就在厕所帮宝宝准备口粮;加班写稿到半夜,回家看着宝宝的睡颜不禁泪盈于眶。
当被问及为什么这样的情况还要上会时,她说:“当得知今年入选两会报道组时,既荣幸又为难。荣幸的是自己的专业能力受到领导的肯定。为难的是在哺乳期,每天背奶跑会肯定会遇到很多不便。但记者是我喜欢的工作,有了宝宝之后,我更希望自己在她眼里是个‘厉害’的妈妈,是个完美的人。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上会。”
在江西团“媒体开放日”结束后,人民网记者李彤在大会堂东门外完成了最后的图文直播工作。
“十几年没联系的朋友,打来电话说在人民网微博上看到我傍晚坐在大会堂门外台阶上写稿的照片。”人民网记者李彤,从早上6点开工到夜里12点睡下,18个小时高强度工作,天天如此。“上次看升国旗是去年两会的时候,这算是记者上会的福利啦,有的媒体凌晨3点就在大会堂东门外排队了。”李彤说。虽说已到3月,但每年两会总有几天春寒料峭,让记者们吃尽苦头,寒风里都冻成了“大舌头”。他还不忘和同事调侃,“电脑都冻没电了,人脑还在转,看来还是我们强!”
他的18小时,每个时段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等待、占座、采访、拍照、直播、抢稿……脑子里的弦一刻都不敢松懈。这一秒还在记录代表发言,下一秒眼睛已经环视哪位代表起身,准备追访。边采访,边录视频,还要与后方连线,分身乏术是他最大的困扰,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两会报道创新出彩,关键还要‘融起来’”。李彤说。
太值了!技术和行动的力量让团队更强
每年两会,总能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
从图文时代到9小时不间断直播,从无人机到VR技术日益普及,今年,人民网记者的装备更加精良。从单项记者到全媒体记者,从传播方式单一到跨越到报纸、网络、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全媒体展示,传播渠道也更多元、更畅通。
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让网络实时视频直播成为可能。网络报道第一时间抢占“传播高地”,这激发了记者内在的潜力,情怀和责任感则让人民网的上会记者在面对艰辛和压力时无怨无悔。
正如人民网记者罗旭所说,人民网是国际互联网中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作为其中一员,与有荣焉。拓展视频直播领域,顺应了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大潮流,作为权威主流媒体的记者,要在视频直播中关注国计民生,回应社会关切,做一名有正能量的“网红”。
“我们前方视频出镜的工作多做些,后方演播室同事的担子就会轻松些。有些工作可以快一点、慢一点,多一点、少一点,但作为人民网的直播之年,两会直播是一次实战,差一点都不行,前后方的目标是一致的,不出错、多出彩。”人大报道组视频记者许博说。
PC端和移动端重磅推出每天9小时、总时长超100小时的不间断直播,这对上会记者既是全新的考验,也给了每名记者锻炼和成长的空间。第一次上会的年轻记者蜕去青涩逐渐成熟,第一次试水长周期直播的人民网也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信心。
“网络直播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很多,这一次我们顺利地实现了前方后方团队的磨合,积累了很多经验。今后我们可以在更多的报道领域使用网络视频直播,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人民网副总编辑罗华告诉记者。
两会总是在春天如约而至。“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人民网记者的故事还有很多,今年的会期已近尾声,记者们还在现场拼搏,不负这宝贵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