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出了什么事?

这个五一假期比以往都忙,也比以往都难受和纠结,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

昨天有几个喜欢车的朋友在群里闲聊,问我知不知道小米汽车最新出的那个事。

我说,小米怎么了?

朋友说,你们做软件产品的应该都懂啊,就是推送了一个系统更新,然后又紧急撤回了,原因是用户反对。

好奇之下我去查了下,想说,小米汽车这个操作雷总知道么?

事情起因是小米 SU7 Ultra 推送了最新的 OTA 更新,新增了这么一条限制,必须在指定赛道达成一定的圈速成绩才能解锁最大 1548 匹马力,否则最大只能使用 900 匹马力。

而更新之前,只需要你开满 300 公里并完成答题就可以解锁满血版,但前提也是要在赛道或者弹射模式下。

简单说,就是解锁最大马力的难度和门槛都提高了。

于是,很多车主以及下订的准车主不满意了。

他们认为,自己花 50 多万买的是完整版的小米 SU7 Ultra,产品在交付时就需要提供完整功能,而不是添加了电子围栏的阉割版。

根据 OTA 说明,只有在全国 8 条指定赛道达到官方认可的圈速成绩后才能解锁。

且不说达成难度,对于那些不在赛道城市的车主来说就极不友好。

为了体验完整功能,他们还得专门跑到另外的城市专门去刷一遍赛道,这体验显然很差。

在舆论压力的影响下,小米汽车很快就撤回了这次 OTA 更新。

那么,这事儿对我们做产品的有什么启发呢?我想到了几个问题,跟你们简单分享下。

第一,是什么原因驱动了这次尴尬的决策?

想必你们都知道之前小米 SU7 Ultra 在网络上的热度,尤其是一些提车的用户为了彰显自己,在马路上全力开飙。

要知道,一台 1500 马力的车零百加速两秒多,红绿灯起步像风一样蹿出去,这在公共道路上是十分危险的。

甚至,有人在马路上把 SU7 Ultra 开到了 300km/h 的速度,而大多数城市道路最高限速也就 80km/h。

伴随而来的,就是一些事故和不安全因素,以及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大多数用户没有驾驭 1500 马力的能力,属于车的能力上限远远高于驾驶者。

以及,大多数正常开车场景下,实际上也用不到最大马力,只有极少数场景下的极少数人才会用到。

既然如此,小米汽车的产品经理就想了一个改进方案,用一个门槛更高的限制来制约那些少数场景下的少数人,目的是为了安全。

这个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他们高估了用户的接受程度。

喜欢车的读者或许听过这么一句话,马力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因此,马力对于这个群体的用户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心理账户,他们不一定每次都用,但他们知道自己有。

或许,这也是很多人之所以购买小米 SU7 Ultra 的原因,不管是外观还是动力,都是在给心理账户充值。

现在小米汽车把这个账户上锁了,而且需要你跑到专门的地点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解锁,这就会让用户产生一种反感情绪。

我买了就是买了,用不用怎么用是我的事,但你不能就此限制我。

始于安全考虑和舆论压力,最终也因舆论压力收场,所以说这是一个尴尬的决策。

第二,用户的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

就像我前面说的, 马力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因为这是用户的一个心理账户。

因此,用户真正的需求不是使用这 1500 匹马力,而是自己拥有它们的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对应的是他们花出的那 50 多万,花了多少钱,就得买到什么。

我之前在产品训练营中举过一个关于需求分析的案例,一些电商产品的设计是在为用户营造便宜感,而不是便宜。

所以,这就是需要和想要的区别。

第三,产品设计中的冗余问题要不要特意解决?

在我看来,小米汽车 1500 马力带来的安全问题类似于产品设计中的冗余问题。

怎么理解呢?

比如,很多电商产品在设计时都会考虑高流量大并发的情况,但这是极少数特殊节日或者事件下才会出现的情况。

因此,并不需要为此专门去准备大量的服务器资源 7x24 小时在线,而是在 618 或者双十一这种节日来临之前提前准备。

如果平时 7x24 小时都配满服务器资源,那就属于为少数冗余场景下的冗余需求提供冗余方案。

同理,小米 SU7 Ultra 的 1500 马力也是少数场景下的少数需求,但小米却用全量 OTA 的方式来限制这种小范围需求。

当然,或许是小米汽车拿到了一些后台数据来做支撑导致的决策。

例如,假设 100 个事故信息数据中有 50 个以上都是激活 1500 马力导致的,且这些驾驶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那么,基于这个情况去推出功能来限制大马力输出就理所当然了。

但是,这种小样本数据只代表局部情况,依然还有大几万用户是为了购买前面提到的心理账户。

其实汽车大马力限制不是才有的,早在 90 年代的日本就已经存在了。

当时日本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很多车的性能也越来越强,这就导致了一些飙车和危险驾驶情况的频发,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交通事故。

后来,日本政府要求车企限制车辆的出厂马力,最开始实行的是日产汽车,也就是尼桑,这个数值被定义在 280 马力。

于是,之后所有日本车企都把 280 最高马力当作一种共识在执行,称之为「君子协定」。

即便如此,但车辆的性能和能力还是在那里,只是人为限制了最高马力输出。

所以,很多人买来后稍加改装就可以激活车辆全部性能,大几百甚至上千马力比比皆是。

慢慢的,由此产生的安全隐患和限制也回归到了一个均值状态,因为大家都接受了这种共识,也不再为了飙车而飙车,进而形成了日本的一种汽车文化。

所以,我们也在经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共识,需要迭代。

这次小米汽车的 OTA 中还有一条我觉得是挺靠谱的,就是在弹射起步激活最大马力之前,要求车辆等待 60 秒。

这就解决了现实中的一个问题,那些在红绿灯排在第一位准备大马力冲刺的马路杀手,不太可能等待 60 秒后再松脚,毕竟后面的车会嘀嘀他。

小米 SU7 Ultra 已经不单单是一辆车了,它成了中国汽车发展和文化里的一个特殊符号。

有赞美,就有批评,这是一个过程。

祝你们五一愉快!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这两天,小米 SU7 Ultra 还有一个备受争议的设计,就是前机盖的开孔设计。

当时雷军说有通风增加下压力的功能,结果提车的用户测试后发现,这就是个摆设心情件,不提供实际功能,只提供情绪价值。

那么,多花的这几万块钱就显得不那么划算了。

2025-05-08 19:32 点击量:7